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自然與城市
Nature and City 
開課學期
112-1 
授課對象
工學院  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王志弘 
課號
BP7139 
課程識別碼
544 M437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工綜313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David Harvey曾說:「紐約沒有任何不自然之處」,指出了大都市和自然之間相互糾葛的緊密關係,以及一種跨越自然與文化、自然與城市二分的新視野。當代城市不僅沒有遠離自然,還深刻地仰賴和衝擊了廣大的生態系,也努力在實質和象徵上納入自然的元素。無論是公園綠地、河流灘地、林木花草、昆蟲鳥類,以及作為經濟動物、寵物及實驗動物的各類走獸,乃至於水文地勢、氣候、能源和礦產等,各種被賦予「自然」地位、意義和價值的因素,支持著城市的運作,也因為捲入都市過程而不斷變化。
晚近環境主義思潮在地球暖化、臭氧層破洞、污染、沙漠化與去森林化、能源耗竭、農業危機和各種生態災害漸增的趨勢下,普遍獲得重視,並形成了各種減緩生態衝擊的法律、條約和組織,持續發展各種降低生態危害的技術、程序和產品。然而,人類的都市化持續進展,城市文明和生態自然之間的緊張,似乎不斷加劇緊繃。不過,城市乃至於人類文明並未脫離自然,而是交疊糾結在一起。我們需要一個更複雜的都市理論和環境觀點,來掌握這種複雜性,以便更好的理解當前人類社會和城市面臨的處境與危機。換言之,本課程不直接處理綠色城市和可持續城市的政策、規劃與設計議題,而是聚焦於掌握自然與城市之間的複雜關係,以及這種關係所牽涉的社會、政治與經濟過程及文化想像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目標在於令修課者通過閱讀、口頭報告、討論及個人專題研究,了解以下兩大領域的課題:(一)「自然」與「文化」或「社會」之間關係的理論取向、重要概念和爭辯,以環境史、演化生物學、環境社會學、生態馬克思主義、自然地理學、政治生態學等為主要領域。(二)自然與城市關係的特殊議題,例如:氣候變遷與災害、都市環境政策、自然治理的新自由主義化、能量、物質與廢棄物、水體、空氣、動物、植物、公園和都市農業等。 
課程要求
盡力閱讀課程材料,勇於發問,勤於出席。修習者的投入與表現,對本課程能否順利運作非常重要。本課程採取講演和討論課(seminar)並行方式,每次上課由教師講授和提示重點,並由參與者分配導讀該週的閱讀材料,每篇文章報告時間,必須控制於十五分鐘以內,盡量留時間發問和討論,探討能跟理論概念對話的經驗議題。報告者必須分發書面提要(必須包含三百字以內之摘述,主要論點和論證邏輯之說明【配合論證圖示】,以及評論和問題)。
沒有分配到當週閱讀材料導讀的同學,則需繳交針對某一篇或全部閱讀材料的讀書心得和提問,至少一頁。旁聽的同學不需要分配每周閱讀材料導讀,但必須每堂課繳交當週閱讀材料的讀書心得和提問。

■摘要寫作要點:
書面摘要必須於首頁列明報告文獻(APA格式)、日期、報告人,先有三百字摘要,述明整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和主要論點。然後是經過消化的、條理分明的內容概述。換言之,不宜逐段摘譯,最好是整理出文中討論的主要問題,以及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或爭辯,建議以圖表方式整理出主要的論證架構,也可以搭配一些圖片,譬如說作者照片、書影或文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圖片。如果直接引述文中語句或段落,必須以不同字體清楚標示,並加註頁碼。最後,必須針對文獻內容提出問題,或是可供延伸討論的經驗議題。

■各項報告須準時繳交,遲交一天扣3分(以扣除30分為上限),惟期末作業不可遲交。繳交時間明定於各週主題表中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本課程的設計份量,需要修課者在課堂外花費四倍以上的時間,也就是3 X 4=12個小時,包括閱讀教材、與同學討論、撰寫摘要或讀書心得及提問的時間。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見NTU Cool 課程網頁公告欄之完整課綱內各週進度。 
參考書目
■主要教材如下,其餘閱讀材料與參考資料,參見各週進度。
1.Benton-Short, Lisa and John Rennie Short (2012) 《城市與自然》(Cities and Nature)(徐苔玲、王志弘譯)。台北:群學。
2.Cronon, Williams (2020)《自然的大都市:芝加哥與大西部》(Nature’s Metropolis: 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.)(黃焰結、程香、王家銀譯)。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。
3.Schilthuizen, Menno(2020)《達爾文進城來了:新物種誕生!都市叢林如何驅動演化?》(陸維濃譯)。台北:臉譜。
4.Giddens, Anthony (2011)《氣候變遷政治學》(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)(黃煜文、高忠義譯)。台北:商周。
5.Clark, Nigel (2011) Inhuman Nature: Sociable Life on a Dynamic Planet. London: Sage.
6.Barry, John (2007) Environment and Social Theory (2nd ed.). London: Routledge.
7.White, Damian, Alan Rudy, and Brian Gareau (2016) Environments, Natures and Social Theory: Towards a Critical Hybridity. London: Palgrave.
8.齋藤幸平(2023)《人類世的「資本論」》(林暉鈞譯)。新北:衛城。
9.Hinchliffe, Steve (2009)《自然地理學:社會、環境與生態》(盧姿麟譯),台北:韋伯文化。
10.Castree, Noel and Bruce Braun (eds) (2001) Social Nature: Theory, Practice, and Politics. Oxford: Blackwell.*
11.Castree, Noel (2014) Making Sense of Nature. London: Routledge.
12.Robbins, Paul (2019)《政治生態學導論》(Political Ecology: A Critical Introduction)(裴文譯)。南京:江蘇人民出版社。
13.Heynen, Nik, Maria Kaika and Erik Swyngedouw (eds)(2006) In the Nature of Cities: Urban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Urban Metabolism. London: Routledge.
14.Salazar, Juan Francisco, Céline Granjou, Matthew Kearnes, Anna Krzywoszynska, and Manuel Tironi (eds) (2020) Thinking with Soils: Material Politics and Social Theory. London: Bloomsbury Academic.
15.張素玢(2014)《濁水溪三百年:歷史.社會.環境》。新北:衛城。
16.Swyngedouw, Erik (2004) Social Power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Water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17.Kaika, Maria (2005) City of Flows: Modernity, Nature, and the City. New York: Routledge.
18.Philo, Chris and Chris Wilbert (eds.)(2000) Animal Spaces, Beastly Places: New Geographies of Human-animal Relations. London: Routledge.
19.Gillespie, Kathryn and Rosemary-Claire Collard (eds.)(2015) Critical Animal Geographies: Politics, Intersections, and Hierarchies in a Multispecies World. New York: Routledge.
20.Holmberg, Tora (2015) Urban Animals: Crowding in Zoocities. London: Routledge.
21.Reese, A. Laura (ed.)(2022) Animals in the City. London: Routledge.
22.Sandberg, L. Anders, Adrina Bardekjian and Sadia Butt (eds.) (2014) Urban Forests, Trees, and Greenspace: A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. London: Routledge.
23.Ferrini, Francesc, Cecil C. Konijnendijk van den Bosch, and Alessio Fini (eds.) (2017) Routledge Handbook of Urban Forestry. London: Routledge.
24.Gandy, Matthew and Sandra Jasper (eds.) (2020) The Botanical City. Berlin: Jovis.
25.黃孫權(2012)《綠色推土機: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、公園、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》。新北市:獨立媒體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主題研究論文 
45% 
以自然與都市為主題之學術論文一篇,必須以經驗材料為基礎,運用本課程提到的觀點或概念來協助分析。該經驗現象可以位於台灣或其他國家,可以是當前議題,也可以是歷史課題。該項作業的具體題目必須事先與教師商議,並撰寫一份計畫書,說明問題意識、相關文獻和研究方法等(約三頁)。學期中先繳交論文初稿,經教師批閱後,於學期最後一週繳交完稿,並準備課堂口頭報告。研究論文的主題建議可以跟修課同學的學位論文有關。研究論文的格式與排版必須符合學術要求,可參照《台灣社會學刊》、《台灣社會學》或《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》等學術期刊的格式。完稿必須包含中英文題目、中文摘要及關鍵詞等項目;字數以兩萬字為度(15,000-25,000之間)。計畫書占學期總成績5%、初稿20%、完稿佔15%,期末的簡報檔與口頭發表占5%,合計占45%。 ★ 計劃書、初稿與完稿,以紙本繳交。 
2. 
平時成績 
55% 
含出席狀況、參與討論、口頭報告和書面摘要表現等,占學期總成績之55%。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
作業繳交方式
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7  課程介紹:城市與自然概說 
第2週
9/14  環境史;都市演化生物學 
第3週
9/21  氣候變遷、災害與韌性 
第4週
9/28  環境與社會理論;生態馬克思主義 
第5週
10/5  自然地理與社會自然(social nature) 
第6週
10/12  政治生態學概說
■繳交期末報告計畫書 
第7週
10/19  都市政治生態學的發展與辯論 
第8週
10/26  都市環境政策與自然的新自由主義化 
第9週
11/2  都市新陳代謝:物質、能量、廢棄物 
第10週
11/9  水的都市化;潮濕存有論 
第11週
11/16  流動量體:空氣、風、海埔地/濕地 
第12週
11/23  城市動物(一)
■繳交期末報告初稿 
第13週
11/30  城市動物(二) 
第14週
12/7  城市植物、綠地與農業(一) 
第15週
12/14  城市植物、綠地與農業(二) 
第16週
12/21  期末報告發表(含簡報檔)
■繳交期末報告完稿